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皋兰县

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涧沟村:这里有简单幸福的农家故事

 2018/07/04/ 11:46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张鹏伟

这里有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这里有简单幸福的农家故事

本报记者实地探访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涧沟村

  精准扶贫之所以被所有人称赞和拥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一个都不能少”。在皋兰县石洞镇,即便是较偏远的村子,新变化依然不少。正在豆家庄小学读一二年级的赵若曦、赵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学都乘坐3路公交车返回县城居住;村医王毓信做梦都没想到一个村子还能成立“官方”卫生室且配备3名村医;王俊香家里条件宽裕却闲不下来,为村里的砖厂做3顿饭每月挣3000元,每晚8点还带领30个村民一起跳广场舞;涧沟村75岁独居老人梁雨风,眼看房子过于破旧晚年还有幸住进了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子……这些小小的变化便是石洞镇豆家庄、涧沟的人居环境“改头换面”的缩影,一个偏远村庄如今成了宜居的新型农村。“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像以前了,心里有梦,地里有宝,人活得洋气!”今天,精准扶贫这种最立体、最直接、最彻底的连接、交汇、共享、包容、共生,让农村的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改善,让农村惊奇地从“空壳”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致富之地。首席记者张鹏伟 文/图

  这里有一连串的新变化

  从皋兰县城驱车前往豆家庄,一条乡村公路像飘落在山间的玉带,点缀在生机勃勃的农田间。

  曾记得,几年前,这条路坑坑洼洼,村民的外出、农资的运进、粮食的运出都极为不便,而等到升级为便民路,也同时成了致富路。

  之前驾驶城际公交501的龚成尧,选择驾驶从豆家庄发往县城的2路公交车,“老了老了,能在自家门口上班,轻松多了,一个月还能挣5000多元呢!”

  有了这趟公交车,在豆家庄小学一二年级读书的赵若曦、赵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学半小时就能抵达在县城打工的妈妈跟前,村民们则随着55分钟一趟每天7趟的公交车进城采购、探亲、洽谈。

  在以前,文娱生活被认为和农村“格格不入”,甚至会被“指指点点”。随着“精准”精神扶贫的深入,跳广场舞便成了村里的日常。

  两个孩子已成人在外打工,丈夫跑运输,55岁的王俊香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大闲人。可王俊香却不甘于“寂寞”,每天在村里的砖厂做饭,每个月挣3000元;每晚8点,她又在村文化广场带领30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村民跳起广场舞,她甚至挑选了十余人组了队伍在县城的大舞台上表演。

  按王俊香的话说,“一夜间,我们村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且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走进有30户居住的豆家庄新农村,更有一番城镇商住小区的景象。王树东家的院墙上满是爬山虎,院子里种着龙豆、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面积达146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窗明几净。

  “我们家在县城也有房子,但大家都在新农村住。因为新农村清静,基础配套一应俱全,院子里也能种菜,而且十几分钟就能到县上,是最宜居的地方了。”采访中,王树东用大嗓门重复着“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像以前了”。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家庭签约医生”,村民口中称谓的变化则是63岁王毓信见证的新变化。

  “第一批村上已经签约了500户,包括未脱贫户、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每隔3个月我们就要全部上门走一遍,查病情,指导求诊。”让王毓信没想到的还有,村卫生室竟然配备了3名医生,“像一支随时能战斗的队伍”。

  入户结束回到村委会,村委会主任王应天则开始为记者细数精准扶贫以来的新变化:铺设通村道路2条10.4公里,村社道路、红砖主巷道20条9.05公里,安装路灯200盏;投资166.8万元建成了豆家庄村幼儿园;建有乡村舞台2处,文体广场3个,农家书屋1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入社成员42人,其中贫困户34人,主要经营玉米、蔬菜、杂粮的收购与销售,有效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2016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资金50万元,会员78人,其中贫困户20人,2016年发放贷款44万元,2017年发放贷款50万元,通过互助资金协会的运行,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几乎所有村都积极推进的环境卫生整治项目,豆家庄村也做得不错。该村投资30万元,配备垃圾桶300个,修建护栏网500片,安装隔离桩200个,同时配备垃圾车2辆,定期对农户垃圾桶中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建立起“户收集、村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此外,村社主干道至村委会道路两旁已全面绿化,且成活率达95%以上;院落周边也已基本实现绿化。村内道路平坦,且村庄内干净整洁,主要巷道内基本无粪堆、草堆、土堆、残垣断壁和乱堆乱扔垃圾现象。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