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1月10日消息(记者寇刚)作为甘肃省“首善之区”,城关区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对外展示兰州乃至甘肃城市形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如何扛起“首善”担当,以“精致”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城关区一景(央广网记者 寇刚 摄)
城关区加力推进城市建管,坚持精耕细作,切实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上下足“绣花功”,全力打造赏心悦目、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城市面貌、环境品质显著改善,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老城区里看“精致”
绿树成荫,夜晚路灯明亮,监控设备完备,消防设施齐全……辰北花园,这个曾经破旧的老小区已然焕发新生。“整个改造过程我们都看在眼里,看着居住环境一天天变好,心里也越来越舒坦。”辰北花园居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受益群众的心声。
“老旧小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痛点’。”城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房保中心主任张志晓说,作为兰州市中心城区,城关区由于发展起步早,导致老旧小区较多。
城关区于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有1800余个,自2000年开始对老旧小区分年度、有计划地开展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改造小区1612个。

辰北花园改造面貌一新(央广网发 城关区委宣传部供图)
“改造不只是刷墙铺路,对老旧小区,着重提升居住功能。”张志晓坦言,最难的是平衡各方需求。“比如加装电梯,一层和顶层住户的需求就不一样。我们创新采用‘居民议事会’模式,让群众参与决策。”
这种精细化改造在酒泉路街道得到了印证。七十岁的老住户李桂花领着记者看她住了半辈子的院子:“以前电线像蜘蛛网,下雨天地面积水。现在不仅管网都埋在地下了,院里还添了歇脚的长椅。”最让她欣慰的是,那棵陪伴了院子四十年的槐树被完好保留下来。“夏天照样在树下乘凉”。
“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要留住城市的魂。”城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龙说,“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我们坚持修旧如旧。”
“你看这彩画,修复前褪色得都快看不清纹路了,现在重新上色后,金箔亮得晃眼,就和从前一样!”在五泉山公园酒仙祠内,负责修缮工程的老匠人王师傅指着屋檐下的彩绘,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座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因墙体开裂、彩画剥落显露出岁月的斑驳,如今随着墙体加固、彩画修复等工程推进,木质梁柱重新挺直了“腰板”,古建群落重展古韵,在游人的惊叹声中焕发勃勃生机。
夜幕降临,南关民族风味一条街人头攒动,各种美食令游客眼花缭乱。夜市两侧,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下更显古朴。
“我们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引入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业态,让老街区真正‘活’起来。”李龙说,“这样的改造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更激发了商业活力,这样一来,‘面子’和‘里子’便都有了。”
立体枢纽:动脉畅通“首善”路
兰州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关键节点,而城关区则是兰州的交通枢纽。
对外,坐落于城关区的兰州火车站是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的交汇点和亚欧大陆桥的联结点,构成以城关区为中心的西北铁路交通网。同时,西兰、兰新、甘青、甘川、兰包等25条公路通往全省各地和毗邻省区,高速公路发达。
从城关区核心区域出发,15分钟可达兰州火车站,25分钟直达兰州西客站,通过高速路网45分钟即可抵达中川国际机场……
对内,城关区综合交通大会战的成果正化作实实在在的便利。

B404#“断头路”打通(央广网发 城关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这里是我们最不想路过的一段路,现在整体打通了,走到这儿毫无压力,心情都放松了。”出租车司机马师傅方向盘一转,车稳稳地汇入车流。这条南起东岗西路、北至南河南路的道路,620米长的柏油路面平整开阔,15米宽的红线里,既能容下本地通勤车,也能让旅游大巴轻松错车。
今年,城关辖区计划打通“断头路”10条。
“戴上头盔”“靠边行驶”……打通“断头路”还不够。城关区针对电动车违规行驶等易造成交通拥堵、触发交通事故的行为,启用无人机巡查,在辖区主要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工作,当发现有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未佩戴安全头盔或存在逆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无人机立即下降,循环播放警告声提醒。
“无人机视野开阔、灵活方便,可以在人流量、车流量较为集中的路段进行快速巡查。同时与路面执勤警力相配合,将违法当事人现场拦停进行宣传教育。”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城关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除了启用无人机侦查疏导交通外,城关区还在车流量大的路口安装了智能信号灯,可以根据实时车流调整时长。
在地下,下午五点半的东方红广场地铁站内人流如织乘客有序通过闸机。“现在下班坐地铁,20分钟就能到家。”家住东岗的市民张明在广场西口上班,“两年前,这段路程我要耗费一个多小时。”
全域数治促“善治”
电子书包、电子书法、虚拟现实、机器人、无人机……作为甘肃省首个深度融入AI的区域教育平台,“城关小智”深度融合城关区智慧教育云数字基座及天喻教育元启AI能力中枢(包括deepseek、混元、豆包等通用大模型),服务于全区中小学教育领域,全方位覆盖教、学、研、评、管等业务场景,全面构建“大模型+智能体+全场景”城关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为全区师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

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数智大脑(央广网发 城关区委宣传部供图)
民主西路小学的“数智大脑——驾驶舱”系统前,参观者驻足观看。这个被称为校园“智慧心脏”的平台,能实时显示全校师生的教学动态,帮助管理者精准决策。在互动课堂体验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们通过屏幕与教师实时互动,学习热情高涨。
最吸引眼球的,是学生们亲自操作的AI实践项目。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中,孩子们动手拼装送餐机器人,探索机械结构与智能算法的结合;借助3D+AR技术,他们还能“走进”微观世界,360度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让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
“目前,该平台已全面实现千兆教育专网全域覆盖及万兆互联网出口布局,累计开通学校空间113个,教师空间7203个,学生空间10.2万个,名师工作室155个,学科课程社区326个,集成的数字教育资源总量突破467万份,成功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城关区教育局党组成员苏永军说。
智慧化应用亦在改变政府服务方式。在城关区政务服务大厅,刚办完营业执照的李女士惊喜地说:“就在家门口的社区自助机上提交材料,第二天就收到短信通知来取件。”
近年来,城关区依托省数字政府审批系统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3669项政务服务事项“一证(照)通办”“零材料”办理政务服务事项5924项。
“我们还在全省首创场景反推指标工作法,通过大厅智能化设备和政务服务中心管理系统对办件信息、效能信息、评价信息等相关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抓取。”城关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佳说,“通过运用AI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对排队人数、等候时长、办理时间、服务行为等状况全流程计算分析,将办事效能,履职效能,服务效能实时预警反馈至大厅管理大屏,实现人流监测、办件数据、窗口动态调整、投诉风险处理等方面的可视化管理。”
同时,借助“城小i”政务服务智能体优化区级政务大厅“数智机器人”“24小时智能工作台”与“综窗受理系统”,提升办事便捷性与服务体验。
“下一步,城关区将依托‘智问智申’大模型项目,在继续夯实通办服务、深化综窗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上,打造‘AI+数字政府’创新模式,构建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李佳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