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新 区  >  新区要闻

兰州新区以改革创新激发招商引资新动能

 2025/07/04/ 11:04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祁瑞龙

打好招商“组合拳” 打造投资“强磁场”

——新区以改革创新激发招商引资新动能

  兰州新区报记者 祁瑞龙

  盛夏时节,兰州新区各个项目建设工地上打桩机轰鸣不息,塔吊巨臂在湛蓝的天空下挥舞,勾勒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天际线。

  走进新区产业合作和转移服务局办公室,墙上的招商作战图又添了新标注——今年以来,新引进产业项目65个、总投资额达136.3亿元。数字背后,是新区以改革赋能创新增效、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策略的深度实践。

兰州新区城市一角。资料图

  改革重塑体系 下好招商“先手棋”

  “以前招商是单兵作战,力量分散信息阻滞;如今是集团军协同冲锋,资源整合精准出击。”新区产业合作和转移服务局局长李军德的话道出了改革的核心逻辑。

  今年,新区以壮士断腕的改革魄力重塑招商体系,构建起“1+3+N”高效运转新模式,实现组织赋能、机制赋能、资源赋能三位一体:由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局,破除部门壁垒,统筹重大决策与资源调配;产业合作和转移服务局、招商中心、15个区域驻点产业联络服务部三大主体作为攻坚先锋,构建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招商网络。更关键的是,创新性地统筹产业专班、职能部门、国企平台、链主企业、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N支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确保70%以上精干力量真正扑向招商一线,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同时,创新模式,深化“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机制,强力推动兰州新区城投、商投、石化、能科公司等国企平台市场化转型,赋予其资本运作、产业培育、精准招商、科创孵化等综合职能。依托国企强大的资本实力与灵活的市场化运作能力,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产业基金引导等多种模式,成功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国企平台已累计对接有效线索项目46个,签约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达12.8亿元,成为招商战场上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

  “从签约到投产,专班全程盯办,要素保障清单精确到每周,问题不过夜。”李军德一句话点明服务机制改革的核心。兰州新区强化招商中心、项目建设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的协同联动,强力推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体推进”的全周期保障模式。通过建立项目“成长档案”与动态数据库,对土地、环评、能耗、用工等关键要素实行清单化、节点化管理,确保资源要素精准滴灌、高效配置,让企业感受到“新区速度”与“新区温度”。

  创新提升质效 打好招商“组合拳”

  新区驻福州产业联络服务部的张范炎在一场高密度的招商对接会后,手机里又新增了3条有价值的项目线索。“我们就像深入前沿阵地的侦察兵,带着清晰的‘作战地图’去寻找机会。”他所在的产业联络服务部,正是新区构建全国招商网络的关键节点,今年已拜访120余家企业商会,邀请科华数据、东百集团等12批客商来新区考察。

  今年以来,新区15个区域驻点产业联络服务部充分发挥“前哨雷达”作用,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200余家重点商协会、知名投资机构及政府驻外办建立紧密合作,累计精准拜访目标企业、行业组织800余家,成功邀请科大讯飞、片仔癀药业、物产中大集团等高质量意向企业来新区考察90余批次,挖掘有效项目线索600余条。

  新区招商的“准”,核心在于产业链精准招商策略的深入实施。绘制产业“全景图谱”,按图索骥精准发力,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思维。新区组织精干力量,联合专业智库,对绿色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与信息化、新能源汽车、商贸物流等7大主导产业及其22条细分支链进行深度“解剖”。通过系统梳理全球及国内产业布局、技术路线等,精心编制了《产业链精准招商图谱》与《重点目标企业库》,如同为招商团队配备了高精度的“产业导航仪”。

  基于产业链深度分析,新区精准识别产业断点、堵点与价值高点,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拓链的核心目标,凝练包装出42个极具吸引力和落地可行性的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额超500亿元。比如,围绕光伏玻璃产业,不仅引进甘肃泰合源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这样的制造龙头,更基于图谱精准锁定了上游超白石英砂提纯、下游光伏组件集成及智能运维等配套项目,形成招商项目的“组合拳”。

  新区招商的“活”,体现在渠道创新的多元与协同上。“连甘肃籍在外成功企业家都成了我们的‘编外招商大使’!”李军德说。新区系统化构建了以商招商、资源招商、人才招商、展会招商、乡贤招商等多渠道融合的立体化招商网络。

甘肃泰合源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现场楼体建筑成型。兰州新区报记者罗晋业 摄

  优化服务环境 打造投资“强磁场”

  机械轰鸣的工地是最有力的发展宣言。在总投资45亿元的甘肃泰合源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现场,帮办代办专员正对照着详细的施工进度保障表进行核查。“从土地平整、环评能评手续,到后期用工需求、生活配套,全要素都在动态跟踪清单里。”这正是新区服务赋能的生动体现。

  新区深谙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建立并完善了项目谋划库、重点在谈库、签约落地库“三库”管理系统,为每个项目建立专属“成长档案”,实现从线索挖掘、洽谈签约、审批建设、投产到达效的全流程、可视化、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项目“落地生根”。

  对于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甘肃博洲生物等50个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亿元级重点项目,则落实“一企一策”专项服务机制,由管委会领导牵头包抓,协调解决个性化难题,扫清发展障碍。

  新区以提升服务水平和优化发展环境为核心,致力于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在政策供给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创新举措,研究拟订《关于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系统集成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制订《兰州新区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精准扶持企业技术改造与智能化升级;协同多部门拟订促进人才集聚、支持科创园建设、推动综保区增量提质等一揽子靶向性政策。

  为确保招商与服务实效,新区建立了科学的分类考核与差异化管理机制。对招商主体,强化“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压实责任;对项目进度,紧盯“开工率、入库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效率”等核心指标,实施硬考核。

  改革赋能发展 构建招商引资长效机制

  新区招商势能的迸发,深层动力源于系统性、制度化的改革赋能,为精准招商策略的落地提供了不竭动力与坚实保障。

  新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大胆探索招商体制机制创新,赋予驻外招商机构更大的自主决策与快速响应权限,试行招商人员“聘用制管理”与“薪酬绩效强挂钩”改革,打破身份与薪酬限制,充分激发一线人员的拼劲与闯劲。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标准地”供应、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并联审批等举措。

  改革的核心是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新区创新性地推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对符合主导产业方向、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预期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在用地、用能、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上予以倾斜、优先保障。同时,搭建高效的银企对接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确保好项目不缺空间、不差资源、不愁资金。

  今年以来,新区招商引资捷报频传:截至目前,新引进产业项目65个,总投资额达136.3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牵引性项目6个,引进“三个500强”、上市公司、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5个,项目结构显著优化。预计上半年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0%以上,引资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

  在招商干部们的笔记本上,“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的格言格外亮眼。这朴素的信条,正是改革激荡出的崭新发展逻辑——以改革破除藩篱赋能发展,以产业链思维精准锚定未来,以一流服务厚植兴业沃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