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县区聚焦

【文化中国行】皋兰山下寻遗韵——刘尔炘的兰州文化印记

 2025/04/24/ 09:0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周明

【文化中国行】

皋兰山下寻遗韵——

刘尔炘的兰州文化印记

  李周明

  在许多人心中,谈及陇上名人,尤其是兰州的名人,刘尔炘一定是要提及的。刘尔炘是兰州市和甘肃省近现代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少年立志、金榜题名、教书育人、出力城防、实业救国的陇上大儒,他的事迹一直在当地民间传颂,也成为讲述兰州历史文化时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兰州,留存着许多与他有关联的文化遗物,这些百年物件,不仅承载着岁月痕迹,还讲述着历史时光中的人文故事。

  近日,在兰州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陇上大儒——刘尔炘与近代兰州特展”,展览以刘尔炘生平事迹为主线,分为九个单元:“兰邑俊才”“三陇教习”“文以载道”“陇上联圣”“一代宗师”“家国大义”“桑梓情怀”“名山事业”“金城风范”,展览中汇聚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与翔实资料,为观众讲述了刘尔炘坚守初心、为家乡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奔波的奋斗画卷,全方位呈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所作出的功绩。

  刘尔炘(1865年—1931年),字又宽,号晓岚、果斋,又号拙修子、五泉山人。兰州盐场堡人。他七岁入私塾,以杖藜燃火之志劈开求知桎梏,先后得张基培、徐炳煕、苏尚义等名师栽培,青年时又入兰山、求古书院,师承刘永亨、刘光祖、张国常等陇上鸿儒,并得左宗棠、杨昌浚、谭继洵、谭钟麟等经世之臣点化,寒窗砥砺,相继在十六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四岁金榜题名得进士、授翰林。

  刘尔炘在京供职3年,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目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畏缩退让、割地赔款,大好河山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知识分子的良知,使他不愿为官同流合污。1897年,33岁的刘尔炘借祖母去世、丁忧守孝的规制,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兰州。

  在家乡的30多年间,刘尔炘先生先后任教于五泉书院、甘肃文高等学堂(现兰州一中)。1906年,他会同地方人士创办了兰州第一所小学——皋兰兴文社,后来又创办小学三所、中学一所。到1949年,这些学校培养毕业生超过1.1万人。1916年,他还创办了学制三年、类似于中专的全陇希社国文讲习所,为全省培养了一批师资人才;1918年,他又创办兰州兴学社,资助皋兰、榆中、临洮、靖远、临夏、渭源等6个县的学生赴外省深造。刘尔炘先生把自己一生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兰州教育事业。

  刘尔炘情系桑梓,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经营“皋兰兴文社”“丰黎义仓”“陇右乐善书局”“五泉图书馆”等社团,主持重修五泉山及小西湖等名胜,筹建甘肃省立图书馆,拟定甘肃兴办实业办法,并在海原8.5级大地震等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后,以全省“总绅”的身份主持救济受灾群众数十万人。展览中通过场景复原、图文并茂的介绍,生动展现了他为地方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学术上,刘尔炘是造诣深厚的大儒,对经史子集研究精深。在展览展柜中,《果斋一隙记》《拙修子太平书》等著作一一陈列,书中文字满含对传统经典的深刻见解,彰显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与此同时,他的书法艺术同样夺目,展览中展出了多幅他的真迹作品,字体刚劲又不失灵动,笔锋间尽显深厚功底,体现出他的思想情感与文人风骨。

  刘尔炘先生作为兰州市和甘肃省近现代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历史大变局时代,展现出对中华文化精髓超凡的坚守。他被誉为“陇上联圣”,长于诗文,精于书法,尤擅楹联,是公认的理学名师、一代大儒,其“以理驭气,真实无妄”的理论,集中记载在《拙修子太平书》《果斋日记》《劝学迩言》《授经日记》《兰州五泉山修建记》等二十余部著作之中。

  晚年的刘尔忻集中精力,主持修葺扩建了五泉山庙宇。五泉山位于兰州城南皋兰山麓,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泉而得名。元明以来代有建设,至民国时因兵燹等破败凋零。刘尔炘深感惋惜,以个人名义向社会募集钱款,自1919年夏开工重修,到1924年冬竣工,历时五年半,既修葺原有殿宇,又增修太昊宫、望来堂等十余处建筑,还广植花木,使五泉山殿宇错落,林泉别致,成为兰州城中第一名胜。刘尔炘也成为甘肃历史上依靠民间力量大规模修建公共园林的第一人。刘尔炘因晚年修建五泉山,自号五泉山人。目前较早可见的“五泉山人”是1903年《果斋前集》的序言落款。

  刘尔炘曾说,“五泉山者,山水之小品耳”,山不算大,亦不有名,然自己“独注意于山水清奇,林泉幽胜”,寄情于斯,尤其身逢乱世,实则不得已而为之,如他联中所说,“名山来避地”“度当世无聊岁月”“只容游戏人间”。1919年刘尔炘在五泉山修建太昊宫,祭祀陇上历代先贤,1921年撰写《兰州五泉太昊宫记》,并镌刻隶书八块,镶嵌壁上。

  1924年至1925年,兰州五泉山、小西湖工程先后完成后,刘尔炘撰写并印行这两种《重修记》。名为“修建记”,实则将“随处经营宗旨,以联语表之”,并对有关楹联逐一阐述,成为一部“联话”,这也是一部以楹联写成的修建记。

  刘尔炘“把性情内一腔热血,化为流水洒空山”,为陇右楹联事业留下了一座丰碑。时至今日,五泉山的梁柱间仍悬挂着这位翰林学士的启蒙初心。刘尔炘打破骈俪枷锁,以浅显的白话入联,让“高处何如低处好”劝诫世人深省,借“自家门径自家求”点化乱世人心。他的楹联自然生动,典雅质朴,雄浑厚重,真实自然,他自称“白话体”,世人多称“白话联”。其学生水梓说:“之所以用白话,是他以为,在那个纷乱年代,这些公共场所的楹联,要让民众都能看懂,他希望以此移风易俗,启迪人心。”正如时人评价,其“以存道之心,发为联语,悬诸山上,以昭示游者,盖也诲人不倦之意耳”。

  时光远逝,印记犹存。五泉山公园里至今留存有一百三十余副楹联,印证着这位陇上学者曾经的辉煌经历。刘尔炘传世楹联有近三百副,其造诣及影响,在甘肃无出其右,即便全国,也饮誉联坛。曾被中国楹联学会列入“全国重点研究联家名录”,作品收入《清联三百副》《名家楹联丛辑》等。甘肃省楹联学会尊称他“陇上联圣”,将其确立为甘肃楹联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直以来,刘尔炘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清末为保护淳化阁帖碑石时,刘尔炘有感原刻释文“久已漫漶,不可识别”,1910年他即以擅长的“板桥体”重新书写一遍,“以为游戏翰墨者临池之助”,并木刻拓印成册,如今阁帖原石及四十块木板释文均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肃府本淳化阁帖由明朝驻扎陇上的肃王翻刻宋人《淳化阁帖》刻石而成,因刊刻精美且保存全面,享誉中国书法史。原碑一百四十四块,原存肃府书院,后屡经战乱,险些被毁,光绪末年,刘尔炘重修兰州文庙后将碑石移来保存。

  1937年10月14日,著名学者顾颉刚在《日记》中记载,那日他“至文庙碑林,见明肃藩翻刻之《淳化阁帖》甚完整”。这些碑石,刘尔炘后来嘱其弟子赵元贞妥善保护,至1966年悉数移交甘肃省博物馆。

  通过展览中展出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献与详实资料,不仅呈现了与兰州这座城有关的人与事,还让更多的人在文物与历史的交织处,触碰到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作者系兰州市博物馆馆长)

  展出的部分文物

刘尔炘会试《朱卷》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

戴恩来藏

  科举发榜后,官方会刊印“朱卷”,以便扬名及供后来学子效仿。因科考的严肃性,故而《朱卷》是研究卷主生平最权威可靠的资料。如其《朱卷》明确刘尔炘出生在同治四年正月初七即1865年2月2日。《朱卷》记载了刘尔炘会试三篇答题及试帖诗题,三篇八股文题目均取自《四书》,诗题是“赋得马饮春泉踏浅沙”,要求押“泉”字韵,作五言八韵律诗一首。考官们对刘尔炘答卷的评价是“格调清新,经策条达”“情文绵密,经策高华”等。

马河图求古书院季考试卷

王家安藏

  刘尔炘青年时入兰州求古书院学习,得山长刘永亨、刘光祖等栽培。这是刘尔炘同学、甘谷进士马河图(1860年—1920年)在求古书院的某年仲春官课试卷,上有其所得名次、奖励及老师批语等。

  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刘尔炘赴京会试,主考官为李鸿藻、昆冈、潘祖荫、廖寿恒四位重臣。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在《日记》中记载,那年三月初八日清晨,光绪帝亲自出示所命考题,七点左右6996名考生已进入考场,经过九天三场考试及阅卷,至三月二十日完成批阅,并“拟定名次,黏贴黄签,恭呈御览”,最终再经殿试选拔,这6996名考生只有296人金榜题名成为进士。

  清代因陕甘尚未分治,甘肃学子乡试须远赴西安,颇费周折。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后力主分闱,并建成甘肃贡院。刘尔炘在贡院建成后第十年于此得中举人。那年开考时,陕甘总督谭钟麟在贡院写下“得士期为天下用”的句子对青年才俊寄予厚望。刘尔炘感念前辈提携,在其受知师里,就有左宗棠、谭钟麟等人。1920年,刘尔炘将贡院明远楼移建五泉山作为讲学之所,并在山上建有“左文襄公祠”。

刘尔炘书《离骚》手卷

刘尔炘之子刘宝厚藏

  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刘尔炘供职翰林院时工楷抄写,其字迹清秀隽雅,在标准的“馆阁体”外兼有颜体风骨。

《果斋续集》

1920年拙修山房刻本

甘肃省图书馆藏

  《果斋续集》收录了刘尔炘1912至1920年间作品,包括五、七言诗,以及议、记、书、传、寿序等文章。刘尔炘在自序中调侃,其中多为“不平之鸣”,如果有人认为他所说还称得上“善言”,自己当欣慰地“浮一大白”。

《兰州五泉山修建记·附重修小西湖记》

1925年和通印刷馆排印本

戴恩来藏

  是书为刘尔炘修建五泉山后所作,从中可见其设计理念及建造历程等。如自序所言,“为叙次全局结构,并将随处经营宗旨,以联语表之。联语所未达者,缀辞句申之,而以款目殿焉。至名流题咏,其人生存者,概不称述,所以远偏好之嫌,避攀援之诮也。”

  小西湖为明肃藩旧“莲荡池”,清光绪间护理陕甘总督杨昌浚重建“小西湖”,1924年,刘尔炘受甘肃督军陆洪涛委托重修小西湖,后撰写这篇《重修小西湖记》,附在《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后印行。

《拙修子太平书》翻印本

1932年青岛刘氏潜楼拍印

王立仁藏

  1931年刘尔炘在《太平书》后自注“是书无著作权,展转译印,极所欢迎。”他也没有料到,此书出版几个月后就从西安流传到山东淄博,又从淄博流传到青岛。齐鲁学界见到此书后均赞“善其说理精透”,于是积极翻印,使之传阅广泛。

刘尔炘隶书横幅

兰州市博物馆藏

  此幅为刘尔忻所录宋人朱熹诗句。落款时间在1931年农历四月,正是刘尔忻去世前写于自己的书房“拙修山房”。

  刘尔炘是享誉陇上的书法名家。《甘肃通史》称其“楷书遒丽柔婉,隶书雄朴壮健,能融会前人,自成一家,尤擅大字榜书……称于当时。”书法家赵正评价说,刘尔炘隶书脱胎于汉碑,“而融以清代皖派大师邓石如之风范,结体严谨而浑融无逾,遒丽淳质,张弛有度,可谓隶书之正脉。”其行草书被民间称为“龙蛇体”,亦婉转有致,刚柔相济,独具风格。

刘尔炘题写“五泉山”。(本文图片由兰州市博物馆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