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视觉兰州

【文化中国行】中山桥的百年守望

 2024/07/08/ 09: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鲁正葳

中山桥黄河第一桥石碑(张铁梁)

  鲁正葳

  “一桥彩虹临波,百年流云飞渡。今逢盛世,毋忘尘忆……”这是兰州中山桥纪念碑《百年铁桥赋》中的一句碑文。

  作为兰州地标性建筑的中山桥,将阻隔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迁。百年风雨中,铁桥与兰州黄河朝夕相伴,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一点一滴中。

  黄河兰州段谁架第一桥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地居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自古以来,黄河天险,水急浪漩难行船。在黄河上架一座永久性的桥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早在19世纪70年代,军情火急而又深受河流阻断交通之苦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就想在兰州修建黄河铁桥,他曾与洋商福克洽谈,因对方索价过高,没有谈成。

  1906年,德商天津实业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来甘肃游历,适逢清政府“实行新政”,开办洋务,时任陕甘总督升允即委派兰州道兼甘肃农工商矿总局总办彭英甲与喀佑斯洽谈修桥事宜。经过再三商议,当年10月,彭英甲等与喀佑斯正式签订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合同。

  按合同规定,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的料件必须于1907年五月全部运到兰州。然而,桥料的运输极其艰难。造桥所用的桁架钢材构件、水泥及各种器材设备等均由泰来洋行从德国购置,装上轮船海运抵中国天津,经京丰铁路至丰台,再转京汉铁路运至河南郑州,最后由郑州运至兰州。

  据甘肃洋务局桥料运费清册记载,转运的铁桥建材总共重228.15万斤。如此大量桥料,且不说由德国到中国的路程,仅从天津运到兰州就前后历时21个月,其中由西安转运兰州历时17个月,花费银子4万多两。

  铁路运输问题不大,最难的是从郑州到兰州,没有一寸铁路,只有一条窄而不平的大车道,都是马车运输。每一辆马车装载1500斤,1100余里的路程,各由数百辆运料车分批列队行进。途遇阴雨,道路泥泞,尤其是洛阳以西的多处崎岖羊肠小道,逢雨雪天比蜀道还难行。

  从西安转运兰州,马车的运价比由豫至陕的运价高。每车装料一般都超过2000斤,每批上路的车辆均由沿途各州、县、营派出兵丁和干役,按照该管驿站轮接、护送。

  就这样走走停停,两百多万斤重的建桥材料,分36批,辗转数千里,几经周折,至1909年正月底终于完整地运来兰州。此举被誉为运输业一个奇迹。

  百年前铁桥施工场景

  1908年四月初十,铁桥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由承包商请来美国桥梁工程师满宝本做的铁桥设计,精细规范。泰来洋行派来一个叫德罗的德国工程师负责收管材料、统计施工进度等。原有的镇远浮桥为施工现场操作和运料提供了方便,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就立在浮桥两侧,工程架的顶端系了一条横空穿越南北两岸的钢丝绳,牵引着浮游于河面的工程船往来运作。

  开工之时,黄河水深约2.6米,距水面约6米就挖到了基岩,挖去基岩分化层后下铁船(沉箱)。浇铸桥墩时,先将开口式沉箱下到距河面6米深的河底砂质基岩上,中间竖铁管、钢筋,起重机吊运混凝土进行浇铸。4个桥墩,先做黄河南一侧的,继为黄河北一侧的,再做河心的两个桥墩,之后把5孔钢桁架安装在桥墩上。

  铁桥结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构造是穿式钢桁架,5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43米。行车道宽6米,两侧各有1米宽的人行道,总宽8.36米。穿式桁架高5.1米,桥架横梁为钢梁,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下部是墩台构造。南北两岸桥台是水泥砂浆砌条石,中间4个桥墩是高强快凝水泥砌料石重力式桥墩。

  铁桥是用进口鱼油和红色膏兑松香水油饰的,色泽明亮且耐风雨侵蚀。桥面上下的螺丝钉均涂白粉油打上记号。修桥得到了多方协作配合,施工急用的400多根木杆和桁条松木来自本省部分府县。炉齿、铁轮、配件等由比利时人林阿德帮办的皋兰官铁厂铸造。做麻绳用的1万多斤大麻是从河州、华亭、永登及兰州等地买来的。工地所需铆钉断货,从天津购运最快也得一个多月。泰来洋行的德罗即向省城军诫局告急求援,军诫局很快从库存中调济解决了。

  铁桥自1908年四月初十正式开工,经过建桥员工16个月的苦干,于1909年七月初四竣工验收通车。工程比合同期提前两个月完成。修建兰州黄河铁桥总共花费白银30多万两。

  铁桥竣工后,南北两岸铺砌了石条。在桥的两端各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式牌厦,两面悬挂匾额“第一桥”,还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楹联分别为:“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陕甘总督升允亲自撰文并书写了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一弯美丽的钢铁彩虹横跨在白塔山脚下的波涛上,凝聚着清朝末年地方官员和修桥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从此黄河天堑变通途,为兰州人民以及众多南来北往的兵骑、商贾、旅人解除了往昔船渡筏渡的麻烦与危险。

  经历百年风雨铁桥风采依旧

  按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计算,保固期80年。悠悠岁月中,铁桥能够比合同规定的保固期超期服役,谈何容易!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黄河铁桥更名为“中山桥”。1940年,铁桥进行大修。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在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国民党军队正在通过黄河铁桥的两辆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引起大火,致使铁桥南端两孔18节木桥面全部烧毁,一根斜拉杆被炮火击断。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8天9夜的抢修后,铁桥最终修通。

  1950年,铁桥的桥墩出现裂缝。西北公路局立即派工程技术人员用钢筋混凝土把裂缝箍上,并严格控制行车速度和载重量。1951年冬,请来苏联专家别路包诺夫考察铁桥,他发现桥架受伤部位及炮弹伤痕以南端两孔最为严重,重车过桥左右摆动是因为载重超过了桥的负荷能力。他提出的方案就是在原桥上加拱架。

  当时的交通部核准加固工程费60万元。兰州选调技工116人,雇用普工142人。加固工程从1954年4月1日开工,同年6月12日完工。从此,原本铁桥的梯形平顶钢架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弧形钢架梁。加固后的铁桥,提高了桥梁刚度,更换了桥面木板,铺设沥青桥面,修葺一新,可以双车对开,载重由8吨增加到10吨。

  铁桥加固期间,在桥的下游用牛皮筏子搭设了一座248米长的临时浮桥供行人过河。铁桥中断通行后,又重现起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1981年9月初,服役72年的黄河铁桥遭遇特大洪水。兰州人民奋起抗洪抢险。从西柳沟至桑园峡,沿河百里有5万多军民参加抗洪抢险。工程技术人员连夜拿出了抢险加固铁桥的措施,省市防汛指挥部发出的1号命令中特别提出:流量达到5500秒/立方米时,中山桥实行戒严。经过军民团结奋战,严防死守,第三次洪峰顺利通过兰州。9月16日,洪水开始回落。黄河铁桥安然无事。

  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如今的兰州黄河铁桥风采依旧。

  与兰州黄河铁桥有关的浪漫故事

  曾有人说,桥,应该是各种建筑物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些美丽的故事总会与桥结缘。

  百年前,中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比利时人,合力架起“天下黄河第一桥”,合奏一曲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华章,那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画卷。

  2005年9月30日,3个比利时人突然飞抵兰州,寻访百年前的有关档案。他们是安妮、安吉拉、弗兰克,此行缘起兰州黄河铁桥。他们的祖父林阿德是百年前参与建造铁桥的比利时驻华参赞,他们的曾祖父林辅臣1865年来华,曾任肃州(今酒泉)税务司,人称“林大人”,在中国娶妻生子。在3人的记忆中,在遥远的中国有座叫兰州的城市,那里的一座铁桥与他们一家息息相关。

  当他们在兰州看到当年林阿德与兰州道彭英甲签订的所有档案都完整地保存在甘肃档案馆时,不禁热泪盈眶,见到沉默了百年的这些合同书上林阿德的亲笔签名,就好像见到了亲人。

  令人惊喜的是,甘肃省档案馆珍藏的45卷2500多页铁桥全宗档案,以其完整、稀有、颇具史料价值而于2003年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遗产名录》。

  他们轻轻地走上黄河铁桥,林阿德的弟弟瑞米的外孙女安妮,温柔地抚摸着铅灰色的铁桥钢架,感触追忆着百年前他们的先辈在兰州发生的故事。

  时至2009年8月,散居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7个国家的8位林氏后裔,作为兰州黄河铁桥百年庆典的特邀嘉宾相聚兰州。他们中有林阿德的孙子弗兰克、阿伦、约翰和外孙女安吉娜,还有林阿德弟弟瑞米的外孙女安妮等。

  安妮是带着她已出版的描写先辈旅居中国故事的书(英文版)来兰州的。书的封面上“林大人”3个汉字散发着幽幽的历史气息,让人顿生亲切。书里面写不尽的是清末兰州张氏家族的三姐妹分别嫁给洋人林阿德三兄弟的爱情传奇。

  这是安妮第二次来兰州,她凝望着百岁庆典中盛装迎客的铁桥深情地说:“因为爱着兰州,所以觉得这座城市分外美丽。”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