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新 区  >  新区要闻

兰州新区:“五育融合”打造育人新生态

 2024/04/09/ 12:31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姜波

兰州新区:“五育融合”打造育人新生态

  记者 姜波

  近年来,乘“双减”改革东风,新区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通过“读书节”“艺术节”“校园丰收节”“科技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春风暖暖,喜讯频频。

  近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成绩发布,新区第二小学派出的4支参赛队伍凭借创新的设计、精准的策略、出色的程序设计以及过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15000余名线上、线下选手同场竞技,8000余名精英赛手终极对决中斩获多项荣誉,该校至善队、厚德队斩获二等奖,娴雅队、奋进队斩获三等奖;4名教师荣获指导教师奖。

  以科学力量推动教学改革深度发展,以素质教育综合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是新区第二小学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新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乘“双减”改革东风,新区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通过“读书节”“艺术节”“校园丰收节”“科技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在新区,“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还体现在教学课程精心设计与用心探索上。

  班会课上识春分、语文课上诵春分、数学课算春分、英语课上说春分、音乐课上唱春分……3月20日,春分时节,新区第十小学全面开展“劳动+”跨学科四季实践课程——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让孩子们能在多维的课程中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让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新区第十小学负责人朱家硕告诉记者,该校已在雨水、惊蛰时节成功开展相应实践,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推进,全力打造并完善这一特色校本课程。

  艺术、体育一直以来都是新区实验小学的核心课程,“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大课间活动做到了班班有项目、人人有技能。每天大课间、课外活动的铃声响起,校园里就会沸腾起来,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趣味社团实现了全校3200多名学生全员参与,满足了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而在这个春天,“五育融合”的成果更实现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共享。随着新区实验教育联盟第一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正式开赛,来自新区实验小学、宗家梁学校、新区第七小学、新区第十小学等的17支代表队飒爽亮相。而实验小学的社团表演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将“五育融合”的精气神尽显。

  “本次比赛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特色社团工作的缩影,更是落实‘五育融合’要求的活动载体。”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华玉芳表示,作为新区实验教育联盟的牵头校,他们将积极推广并举行小学生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

  在新区,“五育融合”的具体实践还体现在对孩子生命成长的综合影响与塑造上。

  千里神州,万家灯火,五岳雄奇,江河磅礴。为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兰化一中新区分校地理学科组借寒假举办了首届“寻地理风光,拾生活之美”地理摄影大赛。180余名学生踊跃参赛,学生作品涉及天文气象、自然植被、人文建筑、自然风光等方面,他们以地理的视角展现了自然风光与社会风俗。

  “地载万物,理韵乾坤。”兰化一中副校长、新区分校执行校长景耀勇告诉记者,本届摄影大赛基于兰化一中新区分校多样化的办学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的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愿同学们能用地理的眼光观察生活,在光与影的变化中赏天地之美,思万物之理,养浩然之气,兴奋进之风!”

  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其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如何理解“五育融合”的价值及内涵?新区第四小学校长张小梅的一席话颇具代表性:“‘五育融合’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新的育人能力,我校正在尝试从文化制度、课程教学和劳动与综合实践三条路径出发探索融合的方式。其中,文化制度建设是以学校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主,将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教育思想理念融入,逐步构建‘生命教育’特色文化。”

  新区正在通过“五育融合”打造育人新生态,更多的新区教育人仍在积极探索与实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