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兰州新闻

【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一流创新型企业——兰州石化公司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09/29/ 19:2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严存义 蔡文正

【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一流创新型企业

——兰州石化公司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蔡文正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后创造出了新中国石油化工领域的99个第一,有力推动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强盛之基、进步之魂,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型企业。”

  “积极推行‘产学研用’科技合作共享新模式,推动炼化技术、产品开发、技术保障、信息化水平、科技队伍不断迈上新台阶。”

  ……

  在9月28日上午兰州石化公司举行的“科技与信息化创新”媒体开放日活动上,公司有关负责人全面介绍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给参加活动的媒体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十三五”以来,兰州石化公司瞄准科技前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发展战略,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05项,完成8项国家及政府科技项目、15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业化试验,成功开发5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研发各类新产品超过200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创新驱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

  在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3.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主控室内,操作人员孙秋晨和胥春慧正紧盯电脑,认真监测橡胶生产设备运行情况。

  “5月20日,3.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开车一次成功并顺利产出第一块胶,标志着兰州石化打造高端合成橡胶基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厂长刘吉平介绍说,3.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的投入运行使得丁腈橡胶总产能达10万吨/年,意味着兰州石化公司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丁腈橡胶生产基地。

  除橡胶外,乙烯也是兰州石化公司的“拳头”产品。2021年8月,随着长庆乙烷制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兰州石化跨入了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的行列。

  唯有创新驱动,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炼化生产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石化公司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生产瓶颈,开发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套技术。

  产量更高,油品更清洁。兰州石化公司以油品质量升级带动炼油业务清洁化生产,先后完成国Ⅳ、国Ⅴ汽柴油升级和国Ⅵ柴油及国ⅥA汽油质量升级,2021年完成国ⅥB汽油质量升级,顺利实现油品质量“三级跳”;首次应用催化裂化、烷基化、醚化系统集成优化技术,汽油产量稳步增加;适时应用催化MIP技术,高标号汽油比例显著提升;采用自主开发的油浆沉降进焦化-焦化蜡油脱氮进催化的组合加工技术,大幅降低重油加工黑色产品出厂量。

  性能更优,市场更广阔。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Y型分子筛二次修饰技术、重金属捕集等关键技术为核心,持续开展催化裂化催化剂攻关,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在北美、新加坡等高端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技术更强,品牌更知名。该公司自主开发的乳聚丁苯、丁腈技术实现了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突破,产品实现了软胶环保化、定制化的技术跨越,环保橡胶已步入高端领域,获得市场一致好评。

  产品更精细,竞争力更强。该公司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医用聚烯烃树脂产业化技术开发,规模化生产出系列医用级聚丙烯和聚乙烯产品,其中,医用料RP260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石化累计开发各类新产品170个,开发聚烯烃新产品102个。聚乙烯形成电缆、功能膜、管材、中空成型和铬系专用料等五大系列产品;聚丙烯形成医用、车用、透明、薄壁注塑和耐热专用料等五大系列产品;合成橡胶形成丁苯软胶、油胶、丁腈软胶、硬胶四大系列产品;催化裂化催化剂形成催化重油转化、低碳烯烃、清洁油品和助剂四个系列产品、56个新产品。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持续释放创新潜能

  全国劳模汪艳侠,兰州石化科技功臣秦松、马建华,“百名青年技术骨干”袁继耀……在媒体开放日科技成就图片展上,展示着兰州石化人坚守岗位、刻苦钻研、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的不凡业绩。

  人才的不断涌现得益于兰州石化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为确保科技创新事业接续传承,公司实施“新时代奋斗者计划”和高层次技术人才“百人培育计划”、高技能人才“千人培育计划”,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数据库,实施精准化培训。

  今年,兰州石化深入开展“百名青年技术骨干”遴选工作,动态调整培养100名左右青年技术骨干,采取“企业+高校、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攻关项目”等多元培养模式,培育领军人才。同时,利用“星级工程师”“跨专业拓展”“挂职锻炼”等平台,助力青年技术骨干学本领、强素质。

  “这些年,只要有机会,公司就让我参加各类各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产品研发,并派我到西安交通大学参训学习,收获特别大。”兰州石化“百名青年技术骨干”袁继耀说。

  不仅如此,兰州石化不断拓宽精准培养平台,使青年科技人才在“1+N+3”实践历练中做到精通1套装置技术管理,熟悉本单位所有装置(N套)专业技术管理,具备在专业部门、生产调度、重点项目等3个及以上维度的挂职锻炼经历,持续提升青年技术骨干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兰州石化全面推进专业技术序列改革,打破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操作技能序列的藩篱,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一流的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兰州石化已有41人从管理岗位选聘到专业技术岗位。

  张红星就是其中一员。“在这里能接触到更高、更广的交流平台,去了解更前沿的技术,也更能沉下心在兰州石化聚丙烯领域钻研技术。”从管理岗位来到兰州石化公司科技创新中心以后,张红星感受到公司给予科技人才极大的支持,工作更有信心了。

  “我们把实施人才强企作为重大战略举措,优化存量、挖掘增量、提升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担当的科技人才队伍,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潜能。”兰州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凯说。

  “数智”并用,塑造发展新优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及时洞察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外部环境的影响,及时调整生产运营策略,已经成为助推炼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兰州石化公司提出以高水平数字化转型推动兰州石化高质量发展的部署,积极整合人才及平台资源优势,加大自主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形成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自主技术研发和融合性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炼化业务核心软件的国产化率。

  6月30日,兰州石化榆林乙烷制乙烯项目智能化工厂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的线上验收专家评审,标志着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移交、接收和治理的一体化建设模式。通过数字化移交建立的三维数字化工厂,实现“8+22”多场景使能,员工可在办公电脑上直接了解到现场设备位置,实现一站式数据查询。同时,通过数字化移交,完整继承了工厂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量数据,为工厂开展数据治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乙烷制乙烯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的各系统陆续上线使用,使生产运行更优化,设备管理更有序,安全环保管控更有力,为建设绿色、智能、效益型一流乙烯示范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谢恒介绍。

  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近年来,兰州石化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应用,建设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同时建设以MES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平台,力保企业生产受控和降本增效。推动乙烯、常减压、催化等10套重点装置先进控制和软仪表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装置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提升。深化网络安全技术应用,2021年,兰州石化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唯一的靶标单位参加公安部网络攻防演练,成功守护靶标系统,为中国石油赢得荣誉。

  【短评】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严存义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兰州石化始终把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先后创造出了新中国石油化工领域的99个第一,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驶入发展“快车道”。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企业强盛之基、进步之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我省加快实施以强科技为首的“四强”行动,突出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各级各部门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生态,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全省各级各类企业要担当时代使命,将企业生存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之路,用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挑重担、敢打头阵。要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动产学研用联合、上中下游贯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强化延链补链,加快产业升级,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创新联合体,依靠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创造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