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县区聚焦

草红花、菊花和玫瑰多花竞放 永登县红城镇花卉产业铺就致富大道

 2021/10/20/ 11:57 来源:兰州日报 首席记者 葛强 特约记者 王立命

草红花、菊花和玫瑰多花竞放

永登县红城镇花卉产业铺就致富大道

  深秋时节,在永登庄浪河畔,一片片白色的菊花竞相绽放,绚烂而鲜艳,为永登红城镇凭添了一抹秋天的色彩。而此前的5月,火红的玫瑰在这里尽情绽放;7月,鲜红的草红花在此竞相开放。菊花、草红花和玫瑰,已经成为永登县红城镇乡村振兴的“富贵花”。

  近日,记者来到永登红城镇的玉山村,走进田野,眼前一片片洁白的菊花宛如冬季的白雪,将整个田地装扮得银装素裹。一阵阵花香袭来,令人心旷神怡;微风吹过,好似一朵朵白色的云朵,轻舞摇曳,散发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正在采摘菊花的村民李林懋迈着一条已经残疾的腿脚忙碌着,兴奋地说,这下全家可以安“菊”乐业了。李林懋一家五口人,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全家只有2亩多的土地,以往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不足千元。十年前他开始种植玫瑰,家庭生活有了改变,达到了温饱。2020年,李林懋加入合作社开始种植菊花,并进入合作社成为一名工人,工作不但轻松而且还得到了合作社的很多照顾,日子过得挺红火。说起生活的巨大变化,李林懋言语之中充满了信心,说“我家有2亩8分地,两亩地种玫瑰,8分地种菊花,今年种花的收入能达到一万五六。明年将用套种的方式在玫瑰地里种上草红花或者菊花,收入肯定比现在还要多。”村民侯凤宁以前在外地打工,为了孩子和老人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日子。侯凤宁回乡当年就种了1亩地的玫瑰和菊花,并将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花,自己还能在合作社打工,当年收入就达到了3万元。“其实在家乡搞花卉种植并不比在外地打工挣的少,而且还照顾到了孩子和老人,可谓两全其美。”侯凤宁说道。

  永登县是闻名遐迩的玫瑰之乡,红城镇位于玫瑰之乡河谷地带,也是苦水玫瑰种植的核心区域,多年来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玫瑰,玫瑰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而现在,随着玫瑰之乡村民尝试种植草红花和菊花成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多花盛开,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少。

  在红城镇最早种植草红花和菊花的是80后小伙胡斌军,是他让大家认识了致富的“草红花”和“小菊花”,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种起了草红花和菊花,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胡斌军已经成为红城镇的致富带头人。胡斌军是红城镇玉山村的村民,前几年他前往全国有名的药材集散地安徽亳州,在寻找玫瑰销路的过程中,却发现这里市场上草红花和七月菊十分畅销,于是他多方考察之后,在2019年购买回种子尝试种植,没想到当年就试种成功,光靠草红花和菊花种植这两项收入,就比原来种植玫瑰高出了许多。

  与此同时,善于思考和捕捉商机的胡斌军意识到,花卉产业化发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于是胡斌军2020年成立了永登天勤种植农民合作社,并动员本村和附近群众一起发展,一起挣钱。为了让花卉种植尽快在玉山村生根,打消村民的顾虑,他主动与有意愿种植的村民签订了收购合同,并免费提供草红花和菊花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发展起了“花卉”订单农业,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年7月菊试种成功后,为了让乡亲们共同富裕,我开始发动农户共同种植,并与乡亲们签订收购合同,免费提供菊花种苗,指导乡亲们种植技术,今年亩产达到3500块钱以上。随着共同种植户种植成功,收入得到了明显的增加,菊花种植户刚开始有五六十户,发展到现在的200多户,基本上全村每户村民都加入了花卉种植产业中。”胡斌军说,对收购来的菊花,他主要销售到成都、安徽、广州等地的花茶市场。草红花主要销售到外地的药材市场。

  花卉产业的推广和成功,得益于各项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与玉山村相邻的宁朔村、凤山村,看到了花卉产业的前景后,把集体入股分红资金100万元入股到了合作社。目前,胡斌军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黄菊、七月菊、草红花等多个品种,并投资30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原材料加工车间及200吨的机械冷库,并且开发出罐装的菊花茶、玫瑰茶等7种产品,产品畅销安徽、广东等地,年产值350多万元。胡斌军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他将不断扩大规模,打造种植、加工、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要把草红花和菊花打造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和玫瑰多花竞放,提高农民收入,带动乡村振兴。

  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让菊花飘香致富路,有了花卉产业的支撑,永登县红城镇乡村振兴之路更加稳了根基。红城镇党委书记李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红城镇将结合“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以党建引领促产业发展,助力当地“花卉”产业竞相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葛强 特约记者 王立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