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榆中县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张一悟:巍巍兴隆山下一盏永恒的明灯

 2021/03/31/ 11: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刘健 苏家英

张一悟:巍巍兴隆山下一盏永恒的明灯

张一悟通过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油画)。

  张一悟生平

  张一悟,生于1895年3月,甘肃榆中县人。1917年前往北京求学,五四运动时期参加了反对段祺瑞军阀政府的斗争,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南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恽代英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3年回到甘肃,曾在兰州一中、平凉师范任教,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1924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与入甘的国民军中共产党员宣侠父、钱崝泉共同创建了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离甘赴陕,任中共华县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参与了渭华起义的准备工作。1932年3月在济南被捕,在狱中始终坚贞不屈。七七事变后出狱,次年1月回到兰州,经中共甘肃工委批准恢复了组织关系。1940年6月,因甘工委遭到破坏,张一悟与上级再次失去联系,但他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坚定不移,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8月奉西北局指示前往延安。兰州解放后,曾任甘肃行署教育处第二副处长、兰州市军管会委员兼文教处副处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1月3日病逝于兰州,终年57岁。

  探寻初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刘健 苏家英

  兴隆山,距兰州市区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

  走进榆中,走进兴隆山,就走进了陇右第一名山;同时,也走进了一段气壮山河的革命历史。

  3月4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小组走进张一悟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倾听历史回响。

  “张一悟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甘肃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随着讲解员李桃花的深情讲解,看着一张张带着时代印记的照片、一件件刻着岁月痕迹的实物,张一悟的鲜活身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进步青年

  张一悟,1895年3月3日出生于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张一悟自小学习成绩优异:3岁接受启蒙教育,7岁进入学堂读书,12岁考入甘肃法政学堂,不久又转入甘肃文高等学堂……

  在兰州上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的时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全国纷纷响应,校园里传播的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抨击清政府统治的书刊,影响了张一悟,他萌生了走出去的愿望。

  1918年深秋的一天,张一悟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和同学张亚衡乘坐羊皮筏子,穿越桑园峡——位于兰州、榆中、皋兰三地交界处的第一个黄河峡谷,顺流而下,经银川、内蒙古,于当年初冬抵达北平。

  不久,二人一同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北大求学期间,张一悟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结识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并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的革命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一悟、张亚衡与已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同乡丁益三参加了五四运动。他们以“甘肃代表”的身份到段祺瑞官邸请愿,强烈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还通过书信,把革命斗争的消息传回兰州,动员家乡人民奋起反抗,使新思想、新文化在榆中地区开始传播。

  五四运动后,张一悟等人在北京受到北洋军阀政府追捕。

  为了安全,经李大钊推荐,张一悟与张亚衡南下武昌,同时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们又认识了恽代英。

  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公开销售进步书刊,张一悟便常去书社读书。新思想的冲击,加之恽代英等同志的影响,张一悟进一步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

  “三载同窗情深,那堪一朝话别。想来年豪谈痛饮,转瞬都成陈迹。鸿印等闲记,听悲歌初歇,不甘作新亭泣。愿猛击中流楫,他日天涯重聚首,应问成何事业?挥手各西东,欲挽人天浩劫。”1922年3月,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际,张一悟和好友在校园抱冰堂合影留念,想着动荡不安的社会、人民流离失所,张一悟在合影照上挥毫写下了这首《调寄离亭燕》词。

  毕业后,张一悟回兰,先后在凉州镇守使马廷勷部队、兰州一中和兰州女子师范(兰州三中)任教。在教学中,张一悟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推行白话文,被指责为“不守规矩的人”、是“异教的传播者”,被迫离开讲台。

  1924年,张一悟在李大钊和恽代英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张一悟去往武威,在省立第二师范任教,同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又一次引起当地政府注意。无奈,张一悟辗转张掖,再回兰州。

  尽管张一悟在武威活动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却把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粒火种,播撒在武威这片热土上。

  特支书记

  武昌起义后,甘肃进入军阀割据时期,冯玉祥为了扩大根据地,接受了李大钊“图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发展战略,于1925年9月,任命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进驻兰州,代行甘肃军务督办;李大钊则选派宣侠父、钱崝泉随军赴兰,与先期抵达的张一悟取得联系。

  1925年12月,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张一悟任书记,宣侠父、钱崝泉任委员。从此,甘肃的革命斗争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也为建立党在甘肃的统一战线打开了局面——

  利用宣侠父、钱崝泉担任国民党党务特派员和政治宣传员的身份,改组临时省党部,加强党部中的左派力量;

  除在国民军中开展宣传外,还重点在兰州各大学校、工厂、郊区、农村等进行广泛宣传;创办《革命青年》《醒狮》等刊物,组织建立青年社、工会、农会等群众组织,凝聚思想,开展斗争;

  在“平甘援陕”战役中,组织市民构筑工事、运送粮草、维护治安、稳定民心、补充兵源,使甘肃真正成为国民军联军东进北伐的后方军事基地;利用各种机会,发展吸纳党员,培养党务干部,大大加强了党在甘肃的组织力量,为巩固国共合作、领导民众革命运动提供了可靠保障。

  ……

  甘肃特支开展的一系列有效工作,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极大不满,国民党右派分子随即电报冯玉祥,诬告他们在兰造反,破坏统一战线。

  不久,冯玉祥电令将钱崝泉等押解赴陕,严办其余人员。至此,中共甘肃特支的活动被迫停止。

  “政治要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甘肃成立“清党委员会”,开始搜捕共产党员,张一悟召集在兰州的3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转入地下工作。

  1927年11月,张一悟撤往西安。

  此后,张一悟化名章子文,或以陕西华县高塘小学教员的身份,或化装成车夫,或以济南第一女子师范教务主任的身份,或领导渭华起义,或智送情报,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张一悟被捕,关押在山东济南第一监狱。

  在狱中,敌人残酷地施用了皮鞭抽打、压杠子、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酷刑,要他供出组织和同志,但张一悟始终坚贞不屈,还写下了“无话可说,速我一死”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

  虽未得到任何口供,山东高等法院还是以所谓的“危害民国罪”判处张一悟死刑。后经邓宝珊营救,改判无期徒刑,以“政治要犯”监禁在山东济南第一监狱鞋工科进行“劳动改造”。

  七七事变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张一悟终于走出了国民党的监狱。

  英魂不朽

  1937年12月底,张一悟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寻找组织。当时,张一悟身体非常虚弱,宣侠父即派李屏堂夫妇将他护送回兰州。1938年初,中共甘肃工委委员郑重远为张一悟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安排他在苏联驻兰州领事馆任中文教师。

  张一悟回家不久,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力图拉拢张一悟,还利用与张一悟之父同为清朝举人的国民党省政府秘书长廖元佶出面做张一悟的工作,张一悟果断拒绝。

  1939年,苏联驻兰领事馆撤销,为避开敌人的纠缠和迫害,张一悟很少在家里居住,又留着长胡子,经常化装成道士、医生、算卦相面先生,往返奔波于兰州、榆中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其时,张一悟在大连疗养,医生诊断出他的左肺叶全部溃烂、右肺叶上有三个空洞,震惊之余,对其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感敬佩。

  1950年12月26日,张一悟回到兰州,但因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狱中酷刑留下的顽疾,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1951年1月3日晚10时40分,张一悟在兰州逝世,终年57岁。

  青山有幸,英魂不朽。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张一悟安葬在风景秀丽的兴隆山西山脚下,立碑纪念。

  为了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志,1951年3月,榆中县委、县政府将停放过张一悟灵柩的北关小学改名为“一悟小学”,后又将学校前的马路命名为“一悟路”。

  1986年,榆中县委、县政府在兴隆山卧龙湾革命烈士陵园中专门修建了张一悟纪念亭。2009年,张一悟纪念馆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一盏油灯、一本党史、一副眼镜……在张一悟纪念馆尾厅,摆放着的三件革命文物,生动寓意着张一悟及其革命精神,像这永恒的明灯、不灭的火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记者手记

  一部鲜活的教材

  施秀萍

  走进巍巍兴隆山,这一次,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在张一悟纪念馆,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听着讲解员讲述张一悟和先烈的革命事迹,更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的真实气息。

  穿过岁月的云烟,我们看到一部风云激荡的红色历史。对于我们,革命先烈的奋斗足迹更像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眼汲取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泉。为了理想,为了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拋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采访过程中,我们重温入党誓词,心中涌动如火的激情——

  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在党旗下宣誓,无疑是最神圣、最庄严的,这标志着一名共产党人为实现人生最高理想作出了无悔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每一名党员都要牢记曾举起右手和握紧拳头庄严宣誓,铭记对党作出的铿锵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历史回音

  叩响峥嵘岁月里的历史回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刘健 苏家英

  张一悟走了,永远地走了,在他57岁的时候;张一悟还没走,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挺拔高大,像兴隆山上直入云霄的青松。

  每一个走进张一悟纪念馆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这样的感受,榆中县党史办主任周学海尤为深刻。此前,他参与创建张一悟纪念馆,搜集整理了张一悟等革命先辈的事迹,“多年耳濡目染,我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特别是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视死如归、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在困难面前敢拼搏,处在逆境不低头,逐渐养成坚强的性格。这对我的一生至关重要。”

  站在历史的隧道里倾听,如同站在山巅高呼,回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每一次讲解,对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自2018年6月28日,张一悟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至今,李桃花一直是这里的讲解员。每一次讲到革命烈士受刑、牺牲时,总是抑制不住地难过,“我们的幸福生活实在来之不易,要珍惜,更要接续奋斗。”她希望有更多人走进红色纪念馆,“这里,真的有珍贵又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革命先辈用生命播下的种子,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一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也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榆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燕玲说,作为张一悟的出生地榆中人,自己是骄傲的,当地人民更能从张一悟等革命先烈身上汲取到无尽的力量。马燕玲说,不止是榆中人,来张一悟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学校师生、社会各界群众和团体……

  继承、发扬、奋斗、前进,是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注解。

  在这里,可以聆听历史的回声,感受信仰的力量,汲取前行的动力。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要建设祖国!”……张一悟纪念馆厚厚的留言簿上,无数的应答,铿锵激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