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兰州市

阳生春又来 兰州迎“冬至”

 2020/12/21/ 11:09 来源:兰州日报 安希荣 首席记者 李 超

阳生春又来 金城迎“冬至”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庆,也称冬节,亚岁。“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自此真正的数九寒天便开始了。近日,本报专程采访了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兰州史志专家邓明,分享了“冬至”乃至二十四节气背后丰富、精彩的人文故事。

  即日起,本报将持续关注二十四节气对兰州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和地方风俗文化的关系。将多方走访相关专家、学者,探寻节气背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精神价值。

  兰州人的冬至拜小岁习俗

  冬至曾是古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清嘉录》中记载“冬至大如年”,足见其重要性。对老百姓而言,这天是个吉祥的日子,代表着旧去新来。在古代,冬至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祭祖。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人们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拜节,彼此“贺冬”,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家过冬节,祭祀祖先,传承孝道。

  邓明告诉记者:“冬至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逐渐变长。冬至在农历11月,即大雪后15日,按我国传统阴阳观念,则认为阴极而阳至,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至迟在明清时期,兰州人就有冬至拜小岁的习俗。”他说:“所谓小岁,即汉晋时为腊月的第二天,要‘敬酒尊长,修刺贺君师’。至明代以冬至夜为小岁。冬至这天,兰州人要请私塾先生吃饭饮酒,弘扬尊师重教之道。还有绅民从黄河沿搬来冰块,用绸子包住,放在辕门督署南面大照壁下,或其他官衙的照壁下,给官府献冰。”

  1943年,家住兰州的诗人张质生曾赋诗吟此习俗,题为《冰柱》:献冰官府一条斜,照壁惊看插象牙。钟乳倒垂绵岁月,生绡硬裹护英华。配成颜色孤山鹤,合署头衔处士家。独抱冬心撑玉骨,阳春一曲和谁夸。

  百年前喝“头肴”今日里吃饺子

  “那时的兰州百姓一大早要吃‘头肴’泡馍。”交谈中,邓明说起了老兰州人过“冬至”的风俗习惯:“所谓‘头肴’,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萝卜丁、金针、木耳、粉条子,加粉芡熬制的稠汤。滴水成冰的寒冬,喝一碗泡着馍馍的‘头肴’,真是热到心里、暖到身上,期盼一冬天都不要冻着。”

  “何以在冬至要吃稠糊糊的‘头肴’呢?”邓明笑着说:“因为按干支计算,农历十一月属子,子为混沌初分,混沌就是天地未开辟以前糊里糊涂的状况。或许,兰州人冬至吃‘头肴’就是以应开天辟地的日子呢。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地移民的增多,兰州人已经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吃了饺子不怕冻耳朵,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兰州的冬天耳朵也不冻了。”

  的确,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测出来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并把它作为24节气最早被制定的一个。曾经,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过年。早在中国的殷周时期,把冬至前一天作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而周代,则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武帝时期,才把岁末改定在12月,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历法。但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过后“数九歌”

  “从冬至开始,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生发,逐渐增长。”邓明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在看似万物萧索的寒冷中,自然界的生机开始酝酿和萌动,这种萌动充满着春意和希望。因此也可以说,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不过虽然冬至日后阳气逐渐回升,但因为积蓄的寒气仍在释放,所以冬至后气温还是逐渐下降。”

  “从冬至到春风,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从寒冷变暖和的转折时期,这段时期总共9个9天共81天。”他说:“因为大致9天之内,物候具有相似性,而每个9天之间物候有明显变化。因此,从南北朝起,民间就有吟诵数九歌的风俗,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据邓明介绍,兰州位于黄河之滨,民间流传的数九歌更为口语化。又因兰州各地人文地理的些许差异,导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数九歌也有些微差异。

  颜家沟人颜永桢在《兰州二十四节气与生物发生之关系》中所载,流行于兰州黄河谷地中部、即今城关区的数九歌是这样的:头九二九,关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碴口。五九六九,净屁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尽,收拾打牛棍。此外,据《七里河区志》、《安宁区志》所载也都有略不相同的数九歌。

  “这些数九歌结合兰州的物候特点,运用兰州方言,出语幽默,概括了冬至到春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邓明感慨地说:“也是由寒冷渐变暖和的转折时期物候特点,形成从冬至起数9个9天即81天的风俗,被人们用来消磨沉闷、枯寂又严寒的冬季,期盼春暖花开的一种精神需求。同时,也是向小孩传授气候知识、物候变化、农事事项的一种歌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物候变化带来的人体感受,也是生命个体顺乎自然之道的养身之法,更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总结自然气候的智慧结晶。”邓明由衷地说:“中国人的生活都在受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无论是所处的环境还是交替循环的气候,是自然界动态变化的一种规律,而人体的机能也只有顺势而动才能在身体健康方面取得最大的收益。”

  “所以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所以才会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说:“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甚至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千年智慧需要更好传承

  的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仅48个字的24节气歌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浓缩。“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自然传承的科学文化财富,只是如今的有些年轻人不知道,而且多半等上了些岁数也就理解了节气的重要性。”邓明告诉记者:“当然,还是需要更广泛、生动、细致地宣传,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并从中受益。尤其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更多方面的满足,而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最好的精神需求和慰藉之一。”

  他感慨地说:“现在年轻人都记着‘圣诞节’什么的,说白了那不过是西方宗教神话故事里衍变出的节日,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却蕴含着历代先民观察、总结自然的千年智慧。因此,人们还是要多遵守二十四节的规律,在生活中‘勿失时节’。”

  策划 | 安希荣

  文 |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