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榆中县

榆中:老师“送教”上门 给农村残疾孩子带来暖心的教育

 2020/09/10/ 11:20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瞿学忠 甘霖

老师“送教”上门

给农村残疾孩子带来暖心的教育

韩宇(背对镜头者)已经和老师们熟悉了

韩宇学会集中注意力来涂鸦

  走进校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这是每一个孩子都该有的记忆。但是,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残疾孩子来说,校园生活离他们很遥远。为了让农村残疾孩子也能够接受到最基本的教育,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针对农村残疾孩子“送教入户”“走进残疾儿童家庭”等特教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看到了希望,带给农村残疾孩子暖心的教育。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9月5日上午,记者和榆中县龙泉乡水坡小学的几位老师一起踏上了“送教”的路。

  龙泉乡是榆中县南部山区乡镇,毗邻定西、临洮,这里山大沟深,产业单一,过去是靠天吃饭的典型贫困山区。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持续发力,引洮工程惠泽山村,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教育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最大源动力,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孩子是最大的希望。”陪同我们采访的水坡小学校长刘富堂,是这个“送教”团队的领队。

  为了让一些行动不便无法随班就读的农村残疾孩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这几年水坡小学率先推出了“送教”上门行动。在确定了施教孩子后,学校每学期开学后都会专门安排,组织骨干教师,定期“送教”上门,为乡村残疾孩子打开接受教育的门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要让那些因残、因病的孩子们享受到和同龄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对于农村来说,特殊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送教”上门,让那些无法进入校园的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要坚持不懈地把“送教”上门当做系统工程来做,考验的是每一个老师的耐心和责任心。”刘富堂说。

  送教的对象叫韩宇(化名,以下同),是个患有智力障碍的13岁男孩,他是水坡小学三年级的在册学生。韩宇家在距离水坡小学7公里以外的大坪村,从2017年开始,3年来,水坡小学的张芳、严瑞华、牟晓明几位老师每周都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小韩宇家给他上课。无论冬夏,不管刮风下雨,3年来,在去往韩宇家的山路上总会见到几位老师的身影。虽然不在学校学习,但每个老师都会提前做好教案、备好课,每次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因为小韩宇的实际情况,每次去“送教”都会多耽搁一些时间。

  “一生一案”的个性化教育

  当日上午10时,记者走进了韩宇的家,水坡乡大坪村单家湾村一个靠山的院落。房子是两年前新盖的,是当地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帮着盖起来的。这是一个建档立卡户家庭,全家7口人,是村里的二类低保户,韩宇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奶奶桑学桂说韩宇因为小时候一场意外生病影响了正常发育,虽然已经13岁了,但智力也就是四五岁孩子的水平。“这几年多亏了几位老师,他们在这个娃娃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每周到老师们来的那天,孩子都会早早地跑到大门口去等着。”奶奶说,这个孩子平时特别好动,老师们来上课的这一天,是韩宇最安静也最听话的时候。

  按照教学计划,这次几个老师来给韩宇上两节课,一节体育课,一节美术课。一进门,早就在大门口等着老师们的韩宇就从校长刘富堂手里拿过了给他带来的跳绳,在班主任牟晓明的带领下蹦蹦跳跳地玩了起来。张芳老师是水坡小学特殊教育小组的实际负责人,一个开朗活泼的陇南姑娘。她的任务是协调任课老师安排好送教时间,做好课程安排、教学计划等前期工作,并定期做好送教工作的情况反馈。“现在我们学校特教的孩子有两个,另外一个叫吴辉(化名)的孩子能够随班就读,就一直安排在学校上课。韩宇因为身体原因不能随班就读,只能‘送教’入户。”张芳说,像韩宇这样的小孩不能按照学校正常孩子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只能采取“一生一案”的个性化教育。“从儿童身心健康教育方面着手,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培养他认识社会的能力。这也是我们‘送教’上门的主要目的。”张芳说。

  给农村残疾孩子更多的关爱

  在韩宇家一个多小时的教学活动中,几位老师的所有精力都是围着这个孩子在转。一会儿讲故事,一会儿教画画,一会儿跳绳。记者注意到,在整个过程中,几位年轻老师的脸上一直都带着微笑在和小韩宇互动。“我们也知道,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我们教不了他很多,其实大多数时间都是陪他玩,让他能够体会到一种平等感和安全感,这也许是他童年生活里最美好的一段回忆。”班主任牟晓明说,“特殊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给予这些孩子多少知识,而是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关爱,发掘他们内在的潜质。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前提下,唤醒、激活、点燃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份自信,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活得自信、健康。”

  两个小时的“送教”活动结束了,在韩宇不舍的眼神中,几位老师踏上了返程。在韩宇面前一直挂满微笑的老师们一下子沉默起来。“每次‘送教’返程的时候心里都很难受,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送教’上门,这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未来该怎么办?”张芳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农村的残疾孩子,不仅关心他们的现状,更关注和关心他们的未来。(注:为保护未成年人,文中送教学生为化名)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瞿学忠/文 甘霖/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