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七里河

兰州市七里河区袁家湾:百合花开满小康路

 2020/07/27/ 10:1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实习生 武兴超

袁家湾:百合花开满小康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实习生 武兴超

  风吹百合香,花开漫山红。盛夏七月,记者来到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天下第一百合村”袁家湾。半山腰的坡地上,百合花正在盛开,引得一个个游客在花海中留影拍照。

  7月13日,兰州百合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暨第三届袁家湾生态文化旅游节开幕。

  甘肃袁家湾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作旺介绍,通过举办旅游节,百合谷的知名度渐渐提高,游人一年比一年多。为方便游客品尝各种特色百合佳肴,村上开了好几家农家乐。百合旅游,是村上延伸百合产业发展的新项目。

  在袁家湾村文化广场百合长廊,看到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火热场面,村民张宗义老人高兴地说:“村里前几年靠种百合、加工百合户户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两年村上开发百合旅游,打造了百合新的富民产业。”

  早在六年前,袁家湾村就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摆脱了贫穷,成为七里河区第一个小康村。

  “村上家家户户小二楼,轿车成了代步工具,大部分村民还在城里购买了楼房。”高作旺一脸自豪。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袁家湾村民将百合带到城里换玉米面充饥。2000年之前,曾经百合销售不出去,村民用来喂猪。

  “这么好的百合,可不能再这样糟蹋了!”2002年,刚刚走马上任的袁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高作旺彻夜难眠,琢磨着村里百合的出路。

  为了打开百合销路,高作旺带上自家生产的优质百合走南闯北参加展销,硬是靠双脚踏出了百合销售大道。参加展销,不但找到了销售渠道,同时也看到了百合产业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百合质量缺陷,他请来省农科院专家给村民讲解百合地域特点,分析未来市场行情,劝说村民们继续种植百合。

  百合种植留住了,百合富民的产业路打开了。百合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并从此叩开了村民的幸福之路。

  2004年,袁家湾村委会牵头,村民集资480万元,筹建了集百合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一箱箱洁白如玉的真空百合,开始飞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村民看到自产的百合不但外销一斤卖几十元,还成为外商争相抢购的“香饽饽”,也萌发了办百合加工企业的念头。如今,村上兰州百合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兰州振兴百合公司等百合加工企业达32家,拥有库容量达2500多吨的大小冷库15座。

  袁家湾村现有村民286户1543人,农作物主要以种植百合为主,面积约1200亩,村民们80%以上的收入来自百合。

  这几年,村民看到百合产业兴旺,自己的承包地不够发展百合产业,大多村民走出村子,在榆中、临洮等地租种百合。

  七里河区南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连虎介绍,依托以“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营机制,合作社一方面与鲜百合加工企业签订供销合同,另一方面与农产品销售企业签订长期销货合同,确保产品优质高效、方便快捷地进入市场,并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优质高效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国内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走上集团化经营之路。为培育合作社品牌,合作社注册了“百合之乡西果园”“德鹏”商标。

  2015年,该合作社与外村40户贫困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户均分红5000元,共计分红20万元。

  正是由于百合产业的不断壮大,袁家湾村从最初的真空鲜百合、百合干进而衍生出百合醋、百合酥、百合咖啡、百合阿胶粉等新产品,扩大了百合产业规模,提升了百合开发潜力。

  完整的产业链、多样化的产品、“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让袁家湾村村民的收入稳步提升。据高作旺介绍,村民人均年收入过2万元。

  2016年,袁家湾村被确定为市级小康示范村之后,村上争取资金332万元,实施了道路、人饮、村容村貌等治理建设项目,道路硬化、村貌改善。2017年,袁家湾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投入资金1294万元,再次实施建设部分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成为了旅游小康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