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七里河

七里河区着力实施“13569”计划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2020/05/21/ 11:53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今年以来,兰州市七里河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特色产业,聚集生产要素,优化布局、深挖潜力、打造亮点,全力实施“乡村产业发展突破年”行动,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七里河区乡村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

  七里河区将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力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突破年”行动,强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近郊地区打造一批“城市菜地”、“城市果园”。初步构建后山片区以“百合”特色产业为主导、前山片区以“牛羊菜果薯药花菌”等设施农业产业为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拓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2020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6万亩,其中百合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蔬菜产量达到22.5万吨、百合产量达到2.82万吨;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00亩;全膜双垄作物推广1.35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42.71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62万吨;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个以上,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新突破。

  全区农村地区按照海拔和离城远近可划分为前山、二腰巴和后山三个片区。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前山地区着重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二腰巴地区着重发展设施农业和林果业,后山地区着重发展百合和中药材产业。着重实施“13569”发展计划,即:提质增效独一份百合产业,打造三条特色产业带,培育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区,提升改造六大设施农业基地,推进九项工程建设。

  提质增效独一份百合产业:继续加大优质母籽繁育力度,发挥百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优势,推动百合品质和档次大幅提升。

  打造三条特色产业带:在彭家坪、黄峪沟打造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采摘产业带;在西果园沟打造百合体验、旅游观光、百合加工、电商销售百合产业带;在水磨沟及石佛沟打造乡村旅游、花海观赏、休闲度假产业带。

  培育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区:以贾家山、石板山、周岩坪、牟家大山等设施农业为主体,培育蔬菜、草莓、林果等都市休闲观光采摘产业示范区;以堡子百合产业园为主体,培育百合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华福康产业生态园为主体,培育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以花寨子田园综合体为主体,培育“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黄峪后山五个移民搬迁村整体搬迁后复垦的空地和设施为主体,培育规模化养殖示范区。

  提升改造六大设施农业基地:改造提升周岩坪、周家山、西津、石板山、绿化、小山口等设施农业基地,加强设施农业基地改造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因需施策,持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优化提升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做大做优设施农业,让设施农业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新亮点。

  推进九项工程建设:

  一是实施农产品提质增量工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挥爽口源、欣海、甜甜等百合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优势,突出品种更新换代、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优质母籽繁育力度,新建优质母籽繁育面积80亩,百合科技示范园区1个,在阿干镇琅峪村、黄峪镇尖山村、西果园镇袁家湾村、魏岭乡白家岘村4个村建设百合示范基地3000亩。鼓励支持兰州百合协会修订完善兰州百合行业标准,重新定位兰州百合,加快塑造天然、绿色、高档、多功能保健品的高端定位。持续拓展现有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功能,建设绿色高产高效蔬菜种植基地,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600亩,新建1个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新增设施农业1000亩;以做强、做优特色为导向,重点发展后山地区黄芪、党参、柴胡、贝母、赤芍等中药材种植, 新建阿干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扩大彭家坪面山经济林种植面积,引进白软儿梨等新品种,在牟家大山发展优质苹果、红巴梨等林果种植,新增种植面积500亩,全区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拓展建设西果园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200亩,年产鲜菇达到2000吨。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持续推动百合、设施农业、高原夏菜、果树、中药材、草莓、花卉等重点产业扩面增量、提质增效。

  二是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农产品“产、加、供、销、服”一体化为纽带,积极发展“龙头企业+”模式,着力打造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运用订单、服务、劳务、租赁等方式发挥带动作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研发市场需求大、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扶持潜力大、效益好、带动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地、销售地批发市场,培育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统筹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2020年,新增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家。加强对新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监测运营。积极发展专业化组织,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带动能力,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培育省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家。

  三是实施特色农产品创建工程。加强百合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把西果园镇打造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精做响特色百合产业。打造种球繁育、产品加工、储藏运销、品牌提升、产业研发、休闲观光全产业链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生产车间,增强特色百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年底,力争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2座,深加工生产线1条,净片碗装真空包装生产线2条,具有影响力品牌1个。同时,实施“一村一品”培育行动,突出培育“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等农业产品,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四是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以品牌强农为导向,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兰州百合等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工作,努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农业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全力办好农民丰收节和百合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和产销对接会3次以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电商等加强品牌市场营销,着力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保护,鼓励支持兰州百合协会、电商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开展品牌注册,稳步提升品牌培育和保护水平。2020年,全区“三品一标”产品总个数达到55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新认证共4个以上,“三品一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可追溯率达到99%以上。

  五是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突出优势产业、深化养殖结构调整,利用七里河区中心城市交通、信息、人口优势做大做强奶牛、肉羊养殖产业,利用黄峪后山五个移民搬迁村整体搬迁后复垦的空地和设施,建立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推广优质冻精应用及完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深加工力度,加大奶牛标准化养殖园区和机械化挤奶台建设力度,建成高标准奶牛养殖园区1个,机械化挤奶站3座,培植饲养奶牛30头以上的大户100户,总饲养量达到3000头,奶牛“出户入园”率达90%。构筑生猪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畜病综合防治和规模化养殖体系,打造柳树湾村、坪岭村2个养猪小区,发展2家万头养殖场,存栏基础母猪达到500头,年出栏商品猪达到3万头。建立黄峪、魏岭肉羊养殖园区,计划入园年饲养量达到2万只,从事肉羊规模养殖的农户达到100户,年饲养量达到1万只。新建柳树湾村家禽养殖园区1个,园区规模20万只,发展养殖户100户,养殖面积70亩,计划年出栏肉鸡达到20万只,存栏蛋鸡10万只。建立以西果园鹌鹑养殖为主,山鸡、肉鸽、肉兔养殖为辅,结合种菜、种草的特色养殖园区。发展特种养殖户20户,野猪、山鸡、肉鸽出栏数达到3万头只。

  六是实施产业园区示范创建工程。扩大“百合城”园区规模,打造百合城产地交易市场,引导加工企业集聚入园,把“百合城”打造成产值过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华福康5季生态园和花语小镇、海德堡农庄、兰州老家、石关子民宿度假区等农业休闲项目建设,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依托石佛沟、花语小镇、百合谷、足球小镇、大尖山等景区,规划建设打造一批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红色文化体验等类型多样的乡村精品工程,增加和延伸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扩大乡村旅游产业片区覆盖面。

  七是实施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工程。大力实施废污处理、资源利用、节水节能系列工程,创新生产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推广实用技术,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有效推动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项目资金支持,主管部门监管,继续采用“回收企业+收购网点+农民交送”模式,对回收企业定期督查,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资源化利用达到80%以上;继续维护和扩大现有4个尾菜处理利用示范点,初步形成尾菜处理利用长效管理机制,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5%以上,处理面积达到1万亩,处理数量达到1万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全力提升全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42.71万头(只),养殖场户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7%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

  八是实施科技创新支撑工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提升科研条件、加快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农业基础前沿研究,加快生物育种、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按照“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要求,紧紧围绕培育特色主导产业,采取“多对一”“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服务模式,把科技人员按专业特长合理分布到各产业上,开展高效、快捷、便利、灵活、务实的科技服务。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互联网和农业企业联合建设产销对接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2020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育高素质农民50人,开展各类农民科技培训3000人(次)以上,开展科学饲养、牧草种植、疫病防治、产品加工销售500人(次)以上。

  九是实施特色村庄经营行动。注重对尖山村、贾家山村、石板山村、袁家湾村、绿化村、沈家岭村、白家岘村、花寨子村、大沟村、马场村、深沟掌村等自然资源丰富、原始风貌保存较好村庄的生态保护和发展,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民宿、民俗、观光、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和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