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兰州新闻

【聚焦最美奋斗者】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

 2019/09/27/ 11:05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耿睿

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

——记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任继周

任继周。新华社照片

  9月26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9月25日上午在京举行。公布的名单中,涵盖“最美奋斗者”个人(278名)、“最美奋斗者”集体(22个),其中,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任继周入选。1924年10月,任继周出生于山东临城县。1943年,国难当头,很多青少年满怀科技救国梦想的时候,任继周却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任继周考上的是中央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入学面试时,院长冯泽芳(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批院士)问他:“你成绩还不错,为什么要考畜牧兽医系?”任继周回答:“是为了改善中国人的营养结构。”冯院长以半调侃、半欣赏地口吻说:“口气不小呀!”1948年大学毕业,经老师王栋教授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院士邀请,任继周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考虑到工作的专业性,学校安排他留校深造两年,跟随王栋教授进修牧草学。一俟进修期满,便奔赴西北,任继周先生就这样与草结缘。

  1 心向西北 扎根高原

  提到西北,人们就会想起沙漠、戈壁、草原,想起那首古老的敕勒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对于任继周,除了草原的景色,想得最多的还是临行前导师王栋先生的亲笔隶书赠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他深知,那是老师的勉励和要求,也是前辈的重托和期望,没有任何理由有丝毫的懈怠。

  1950年5月,进修期满的任继周告别母校,偕妻子李慧敏从南京出发了。先到西安,再转道兰州。

  就这样扎下根来,他先后在国立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继周认为,要改造草原、发展生产,必须尽早在具有代表性的草地设立固定的研究点,最好搞一个草原科研基地,即科研试验站,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获取更可靠的科研数据,使之成为草原发展的样板和标杆。

  有人曾问任继周辛苦吗?他的回答是,搞科研哪有不辛苦的,怕苦就别干这一行。回想起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的建立过程,任继周感到辛苦不算啥,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不被人理解。他说:“当时搞这个试验站,没有编制、没有经费,人家说我是‘黑站’。”但他从不放弃,无论别人如何批判他,都没有动摇过,后来在不同的生态区域陆续建立了7个试验站,开展科研、教学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成为任继周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1978年,任继周被选为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此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2 呕心沥血 教书育人

  坚持科研与教学两条腿走路,一直是任继周秉持的理念。自上世纪50年代初执教以来,他始终未脱离草业科学的教学工作,尽心尽责培育新人,桃李满天下。1955年,他开始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培养草原学研究生,成为草原科学领域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导师之一。1981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草原学硕士生导师,1984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在甘肃农业大学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其中43人被聘任为草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

  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蔓延至西部,任继周所在的团队也面临人才外流问题。对此,任继周的心态是宽容的。作为研究所长,他对学生出国深造不提条件、不设门槛,尽可能送更多人出国深造。正是由于他的信任与支持,许多出国深造的学子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地回来工作了。比如学生南志标,就是在他的鼓励下,赴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国家草地农业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南志标学成回国后,迅速成为我国草原和草业研究的骨干力量,还于2009年当选院士,也是我国第二位草业科学的院士。谈到自己的老师,南志标感慨地说:“我跟着任继周先生工作也有30多年快40年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很勤奋,他对事业很执着,他从来不放弃他的理想,他的目标,无论什么环境,是顺还是逆,他从来都不放松。”

  1972年,南志标从一个拖拉机手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成为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的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与任继周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进入甘肃农业大学读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南志标说。

  1974年底,南志标大学毕业了。任继周给他提了三条要求:第一要学习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人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第二要学习英语,掌握了外语就好像走路比别人多了一条腿;第三要很好的利用时间,不要浪费光阴。“任先生讲的三条我至今还受益匪浅。”南志标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