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兰州市

坚守西部大地 建设一流大学

 2019/09/17/ 10: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李欣瑶

  逆境突围的艰苦努力

  自建校之初,兰州大学就一直面临着环境相对落后、高质量师资和生源缺乏、办学经费不足等困难。能否在不利条件下办出高水平大学,一直是兰州大学努力破解的难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大学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许多海归学者、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名校的优秀教师和毕业生,无怨无悔地来到这里工作。

  缺少实验室,师生们自己建造; 没有仪器设备,师生们自己研制; 缺乏图书资料,师生们就动手抄写。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兰大的一批学科和研究工作仍然达到国内高校的前沿水平。

  中国有机化学的开创者之一朱子清教授与助手黄文魁、陈耀祖等,举家从复旦大学西迁来兰,与留学归国的刘有成教授等一起创建了兰大的有机化学专业。朱子清、黄文魁还成功合成贝母碱,195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成果奖。

  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葛墨林潜心从事经典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得到杨振宁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兰州大学许多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坚持科研报国,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兰大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核物理等学科就有23项成果获奖。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也因“有骨气有韧劲”、投入产出比高、人才培养质量好,特别是学风扎实,赢得社会的良好口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兰大创造了在选拔物理、化学专业赴美研究生的全国考试中“状元多”的佳绩;

  自恢复高考以来,兰大走出的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成为“杰青”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均居前列;

  学校教师在国际有影响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一度进入全国高校前三。

  这一切的成绩都得益于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特有精神和文化。

  争创一流的不懈奋斗

  2017年,兰州大学首批入选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其中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兰州大学以4个一流学科为抓手,建立了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态安全与区域发展、草地农业、数理科学、敦煌丝路文明与西北民族社会学、医学7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群,这些学科群涵盖了全校超过85%的学科。

  兰州大学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太极计划、泛第三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子午工程等国家行动,建立了引力波、厚普单分子、祁连山生态变化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成立了国家核产业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

  兰大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区为重点,辐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全国高校首个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及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综合体。

  这些研究平台和科研项目,为兰州大学的“双一流”之路,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曾几何时,兰州大学人才流失严重。为破解人才困境,学校启动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人才状况开始回暖。特别是近年来,兰大实施“远者来、近者悦”的人才战略,推进分类考核评价和绩效津贴改革,优化“一人一议”的绿色通道和“一人一策”的保姆式服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化途径,加大培养和吸引高端优秀人才的力度。

  短短5年间,兰大新增两院院士8名、引进副教授以上人员282人,并且从丹麦、加拿大等国分别引进侯小琳、刘志毅等教授;聘任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北京大学甘培忠教授、清华大学任丰原教授、新华社江苏分社原社长冯诚等,分别担任相关学院院长,使事业发展面貌为之一新。

  目前,兰州大学共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40个。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校有6个学科进入其所在学科前10名,其中草学学科位列第一,生态学进入前3名。截至2019年3月,学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达到12个。

  “双一流”建设,为这所有着110年历史的名校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说:“在谋求兰州城市富足振兴、解决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服务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方面,兰大必须发挥智库和支撑作用。这既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也是为自己破解困局、创造发展的良好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全校上下正发扬“坚守奋斗”的自强精神,守初心对标一流,补短板寻求突破,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