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榆中县

文明新风见证榆中乡村美丽变迁

 2018/06/20/ 11:19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周靖博

  多长精神少添负担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深得人心

  “婚丧简,莫铺张,俭持家,不浪费”,这个宣传标语在冯湾村到处可见。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成立这几年来,村民们的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有了很大转变。

  “以前红事、白事讲究个物质攀比,看看谁家的席上了大虾、螃蟹这些高档菜,谁家酒席喝的酒贵。现在风气变了,不比吃喝,而是讲究谁家过事来的人多,人气越旺说明人缘好,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长精神!”来紫堡乡一大型酒店经理张润峰给记者道出了近年榆中县红白事的变化。

  “以前过事情确实物质负担重、精神压力大。邻居总觉得,人家老爷子过大寿用的酒一瓶300多元,我们家老爷子要是用的差了,怕乡亲们背后说子女不孝顺。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多长精神少添负担,大家都轻松了,攀比之风随之也下去了。”正在一家饭店给父亲订寿宴的村民王爱云告诉记者。王爱云的父亲下个月将过70大寿,酒席只订了5桌,每桌标准400元,属于中等水平,酒水饮料都是家里孩子在网上买的,价格不贵,品质也有保障。

  几年来,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各社社长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规定不论贫富,统一标准,烟酒档次、酒席数量、菜品种类等都有详细规定。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扭转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乡里乡亲踊跃帮忙,帮厨、记账、联系车辆、招待亲戚,红白事上的每一个流程,都有红白理事会会员帮忙操持,村民不但省钱而且省心。

  送演出、建剧院、盖书屋业余文化生活空前丰富

  自从2008年冯湾村农家书屋建立以来,养牛户梁志龙通过十年的学习,养牛规模也从最初的一两头变成了如今的20多头。“养牛是个技术活,农家书屋一直是我学习充电的地方。这里养殖技术的书籍不但多还定期更新,时不时还请县上的技术员来书屋讲课,在家门口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地方。”梁志龙说。

  冯湾村农家书屋是榆中县首批建成的农家书屋之一,如今已成为榆中县第一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挂牌的农家书屋。不仅仅是农家书屋,村上的人文科技广场、1000平方米的影剧院、村文艺队伍组建都走在了前列。

  54岁的李爱华是村上老年舞蹈队的骨干,她正带领村上的老姐妹们为下半年全县“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演出排练。据了解,这是榆中县组织的第11次“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演出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们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就是图个热闹,以前村上也没有这么好的健身广场,想跳跳舞也没这么好的场地。现在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在全县各乡镇巡回表演,咱老姐妹也能露露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仅在冯湾村。周云是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一社社长,每天工作之余都会去村里的健身广场锻炼锻炼。村上这几年建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健身广场、水磨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成功举办了农民运动会、篮球邀请赛、四国联谊舞蹈赛等各类文体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过上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榆中县各乡村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资源村村共享。通过举办广场文化节、联谊活动、“读书周”、周末舞会、广场舞等各类培训班,让村民参与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文化单位等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县开展“送戏”“送影”“送书”“送展”等活动。

  结束语

  在李德发辛勤挥动的扫帚里、在李爱华轻盈欢快的舞步中、在王爱云父亲轻松祥和的寿宴上,我们看到了文明新风正在渐渐浸润着山乡人民的心田。

  物质条件好了,精神追求足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厚积薄发,让清风正气的乡风吹遍每个淳朴家庭,让五千年的文脉滋润着下一代人的心田。精神文明之花在共和国地理版图的心脏开得别外红艳。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