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兰州  >  七里河

兰州七里河区海家岭村: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2018/04/04/ 10:18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王忠德 杨文豪

海家岭村: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海家岭村乡间硬化道路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名牌产品,也是七里河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推进小康建设的支柱产业。春播时节,在七里河南部山区,处处是种下百合种球、期待收获的农耕画卷。

  位于魏岭乡的海家岭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相比灌溉条件较好的川区村,及生态条件较好适合发展旅游产业的山区村,似乎没有快速发展的优势。蹲点魏岭乡,当我们从乡干部口中了解到“海家岭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城里买房了”这个信息后,立即前往解密。

  日前,我们来到海家岭村,一条条硬化路与穿村而过的公路相连,村庄在公路两侧及更远的山洼里坐落,村内小巷红砖铺就,美丽乡村展现眼前。在走往村委会的巷路旁,正好遇到一位老人在大门外拾掇农具,我们闲聊了几句,就受邀进屋。

  院内硬化干净,带有水龙头的水管通向自来水井,两面砖瓦房,一面较矮的仓库杂物房。进入主房,迎门中堂和写字台,左手客厅有平板彩电,两组沙发,玻璃茶几,右手有烤箱,贴了瓷砖的土炕。邀我们进屋的老人叫彭正喜,今年65岁,他从写字台里取茶叶沏茶,拉开家常。

  彭正喜告诉我们,全家9口人,18亩耕地,种植百合、洋芋、小麦等。平常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并有小孩,都在市区买了房。小儿子是一家公司的员工,房子买得较早,有十多年了,大儿子是挖掘机、装载机师傅,有时也打零工,前几年才按揭买的新房,按揭贷款还没有还完。

  “目前家里没有正式分家,两个儿子在市里各过各的小日子,谁挣的钱谁花,过年过节就都回来了,家里就热闹了。”彭正喜自豪地说,自己虽已60多岁,但生活自给自足不说,依靠种植百合的收入,还能帮衬儿子们。去年家里百合收入3万多元,2万元就帮大儿子还按揭贷款了。平常农活较忙时,大儿子回来帮忙更多些。当然,平常的农活也不算辛苦,购买了微耕机等机械,家里也不饲养牲口,和前十几年的农民相比,农活很轻松。

  彭正喜家的经济条件在村上处于什么档位?当老人送别我们到门口时笑呵呵地说:算是中等偏下吧。“全村在城里买房的约有80户。”我们到达村委会没几分钟,匆匆从耕地里种百合赶过来的村主任马俊辉介绍,全村235户、961人,耕地2297亩,依托百合产业和劳务收入,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

  据介绍,村里基本家家户户种植百合,也有一些人从事百合加工销售,受村里条件限制,加工车间和厂房或租或建在西果园镇,百合产业是全村最主要的农业产业。在务工上,村里人主要从事运输行业,全村有出租车的约40人,共约80人从事出租车行业,还有一些人从事汽车货运,其他行业打工的则没有明显规模。

  “受自然条件和资源限制,没有发展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产业的优势。”马俊辉给我们分析了脱贫致富路上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他说,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脆弱,广大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尽管近几年百合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价格不稳定,市场结构不稳定因素,抗风险能力较差。

  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惠农强农政策优越,各级领导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并大力支持,这是海家岭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广大群众具有强烈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和决心。这些有利条件坚定了村两委班子为民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据了解,2017年,为提升办公环境条件,海家岭村投资14.9万元,完成村委会维修改造项目。为更好地方便村民出行,全村内主干道路基本硬化,完成海家岭村组道路建设项目,配套排水渠,新建涵洞等,村内农户巷道基本全部硬化。投资45万元,完成汤家湾村小组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投资35万元,完成叶家滩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投资40万元,在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投资12万元,栽植树木1000棵,村旁、路旁基本实现绿化覆盖。投资46万元,完成寨子沟蓄水项目,提高了自来水质量,加强全村村民饮水保障。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村党支部举办了首届“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全村范围内每月评选出1—2户文明卫生家庭。

  这些项目,这些实事,无疑为海家岭村奔向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该村计划再定新计划:在海家岭村小组新建文化广场一座,提升改造2000米小街巷,新建集贸市场一处,完成汤家湾村组道路边坡治理、汤家湾—魏家岭800米村组道路硬化,魏家岭小组新建文化广场一座,汤家湾小组自来水全面提升改造。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忠德 杨文豪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